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东芝3025ac驱动,以及东芝M302升级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数字音乐不如模拟?日本唱片收藏家点评20张数字时代必听CD(一)
前言44.1kHz/16bit这个规格对于音乐录音来说并不是有所不足。这一点人们早已知道。1979年7月、EMI在普列文的《德彪西管弦乐曲集》(EMI CDC7 47001 2.绝版)上进行了最初的数字录音。录音混音师克里斯托弗·帕克使用了EMI独有的数字录音系统,其位数甚至不到16位,仅为13位。尽管如此,帕克还是在管弦乐团的质地上成功添上了不同于传统的模拟录音的独特光辉。
也许以帕克这种一百年也出不了几个的天才作为例子有点不公平,那么,1976年6月同样用13位机录音的约瑟夫·苏克与斯美塔那四重奏团演奏的莫扎特《弦乐五重奏曲集》总可以一提吧(日本哥伦比亚33C37-7964.绝版)。5种弦乐器的声响非常漂亮地混合在一起,同时由于录音非常明晰,甚至可以听出第一中提琴演奏者在声音的丰富度和表现的广度上,是一位比其他4人高明好几个层次的音乐家。
事实上,这两个例子有着技术上的共通点。帕克此时在管弦乐团录音中,除了5个主话筒,还会使用30~40个的辅助话筒。不过据说在首次的数字录音现场,他在逐步减少话筒,最后回到了在四个半世纪之前的首次立体声录音现场所采用的Blumlein方式,也就是只用两个话筒的技法。而苏克&斯美塔那盘的封套就是录音的实景照片,上面能看到的也只由两个话筒。即使有没有拍出来的辅助话筒,最多也不过几个而已。
也就是说,这两个例子都没有像模拟录音中经常进行的那样增加话筒,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减少话筒,体现了对重奏组的内部细节收录的改善。两者的制作人早已注意到,在数字录音中,应该抛弃之前积累的技术,并提出适应新媒体的概念的新要求。
接下来我将介绍基于『数字时代的优秀录音』这一主题选择出来的20张CD。其中包括了一些似乎从未见过的CD,以及很难搞到手的CD,这并不是因为作为优秀录音广为人知的CD,今日已无介绍的必要。只不过单单把我认为优秀的录音放在一起,最后必然成为这样而已。
主流厂牌的CD几乎全军覆没,其理由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到了数字录音时代,古典音乐的市场失去了原来的势头。结果,主流厂牌不得不对继续坚守的顾客所拥有的传统的期待效忠,就这样残留着模拟时代的传统,对于开拓适合数字录音的新境地有些畏首畏尾。优秀录音之所以倾向于小品牌的独占,是历史的逻辑性归结。
而自CD问世的1982年10月以来,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时至今日已出现了无数标题,其中成为绝版的也不计其数。再加上这次指定了特定的压盘/母带,『绝版』的比例也就有了实质性的进一步提高。仅限于现役盘,这样的制约是比较现实的,但像这次这样以俯瞰历史的视角选出,如果把绝版排除在外,水准的大幅度也是不能无视的。
而且编辑部还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过去曾在本刊上以某种形式提及的CD,最好也不算在内。所以,这次仅从SACD来说,既没有泰米卡诺夫的马勒,也没有López-Cobos的《伊比利亚》,雅尔维的《士兵的故事》、朱莉娅·费雪的哈恰图良、夏伊的马勒与弥赛亚、波特斯坦的波波夫也都没有登场。不过,对我来说,值得介绍的CD总是排成长队在进行待机,这种制约可以增加向读者介绍未知作品的机会,倒是值得积极欢迎的。
根据入手的难易度设定3个大类
话说回来,为了读者,我也希望能在20张CD中多少增加一点一般性,至少在曲目上,尽量限定于从J·S·巴赫到拉赫玛尼诺夫的时代,而且选择他们比较主流的作品。尽管如此,在曲目上仍产生了小小的偏差,这也是没有办法避免的。无论是怎样的作曲家的作品,都能同等地产生优秀录音,这样的想法只能是幻想,因为每个作曲家的笔法是不一样的。这也是我长年以来一直主张的。不过我还是很想至少把莫扎特与贝多芬放进去(并不是没有优秀的唱片),遗憾的是到了最后的最后全都落选了。希望下次再有机会介绍。
此外,为了避免入选的全是绝版,根据入手的难易度分成了3个大类加以限制,分别是A-比较容易入手的10张、B-稍有些难入手的5张、C-一般认为非常难以入手但非常想介绍的5张,一共20张。当然,A与B、B与C之间未必非常明确,说到底只是一个相对的标准。
20张共通的3大特征性的亮点
这样选出的20张,当然各有其独特的优点,不过回头细看的话,似乎可以将其特征归纳为3个。
首先是数字录音所特有的解析度。正如在帕克的例子中所讲到的,容易收录演奏组合的质地的性质,可以暂且先这么称呼。这种性质与近年来的管弦乐团录音强有力的风格也有关系。其次是巨大的动态范围。尤其是在理想的状态下,即使是最强音的领域,也能将音乐清晰收录,这种能力无疑是数字录音的优势。最后一点是托尼·福克纳、基思·O·约翰逊这样的在数字时代度过全盛期的巨匠工程师的名人技术。他们有着无可替代的才能,倾听他们的业绩是一种乐趣,这也可以算作数字录音的特征之一。当然,这3个性质并不一定是各自独立的,有时1个录音有多个性质,其相互作用甚至会形成更加充满魅力的数字录音。
必听盘1入手难易等级 C马勒:第1交响曲《巨人》
克劳迪奥·阿巴多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
Deutsche Grammophon/PolydorF35G50034
※录音:1981年2月、芝加哥、管弦乐团音乐厅
除去限幅器和滤波器的动态张扬的早期数字声
那么,接下来我就按照录音年代顺序对20张加以解说,意想不到的是,最开始就是克劳迪奥·阿巴多与里卡多·穆蒂这两位长年激烈交锋、棋逢对手的竞争者在1981年2月于美国录音的唱片双双入选。
阿巴多以惊人的驾驭能力控制着芝加哥交响乐团所演奏的马勒《第一交响曲》(Polydor F35G50034.DISC1),是一张令人心中极其痛快的豪迈唱片。录音并不是没有问题。由于极富Deutsche Grammophon录音特色的过剩多话筒,声场几乎不存在,回响是平面化的,细节的扩大有时比较古怪。但除去限幅器与滤波器的动态张扬的初期数字声,尤其是在奇数乐章中,给阿巴多的知性解释带来了堪称厚脸皮的存在感。这种痛快弥补缺点还有余。除了对米兰时期老练技巧的恐惧,至少音乐所拥有的能量和张力,在扬声器前活生生地呼吸着。
不过,这种极其不羁、极具魅力的声音,得到了当时的批评家和购买者大量的恶评。说是动态范围过于广大,在家庭中听非常不便。2年后,阿巴多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在相同的厂标下录制了马勒的第七交响曲,这次使用了压限器,使得音乐的表情变得单调乏味,是一种凡庸的Grammophon 之声。因此,这张第一交响曲是一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宝贵CD。虽然是日本盘,但CD本身是完全收录在西德压盘的进口盘上的。
必听盘2入手难易等级 C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朱丽叶》第1组曲/第2组曲号选段
里卡多·穆蒂指挥费城管弦乐团
(EMI/东芝EMI CC38-3025)
※录音:1981年2月、费城、The Old Met
极富色彩的声音如鞭子一般柔韧从扬声器中奔袭而来
在痛快这一点上,穆蒂也是寸步不让。这位那波里出身的指挥者在美国的大型管弦乐团得到委托,挟托斯卡尼尼重临般的旭日升天之势,为他所擅长的普罗科菲耶夫的芭蕾舞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东芝EMI CC38-3025.DISC2),穿上了华丽的衣装。在闪闪发光的指挥者那自在的速度下,费城的艺术大师们纹丝不乱,始终以冷静的表情配合下去。录音混音是现在作为《指环王》等的音乐录音混音而在好莱坞活跃的John Kurlander。极彩色的声音如同鞭子一般柔韧,从扬声器中不断奔袭而来的壮丽,以《提伯特之死》一幕中罗密欧为势所迫杀死朱丽叶的表哥为不祥的顶点,热血纵横飞溅,剧情高潮迭起,让听者手心中全都是汗。
不过,也许是对这种露骨的姿态感到害臊,很快,厂标且不提,在穆蒂与费城管弦乐团的录音中,血性在迅速消失。而这张《罗密欧》,在1989年重新推出的CD中也失去了生气,声响完全形骸化。也许,在这张碟中绚烂绽放的壮丽,是某个特定时代的录音与母带处理的偶然邂逅才产生的镜花水月。
本文发表于STEREO SOUND中文版第192号
杂志购买链接 https://weidian.com/?userid=1651171976
数字音乐不如模拟?日本唱片收藏家点评20张数字时代必听CD(完)
必听盘15入手难度 A
威尔第:安魂弥撒
尼古拉斯·哈农库特(指挥)、
维也纳爱乐乐团
(RCA 2CD 82876 61244 2)SACD/CD Hybrid
※录音:2004年12月、维也纳、金色大厅
与往年RCA名录音相同的真实音质。
广大的动态范围
能够更加充分体会的SACD
与在室内乐中发挥DSD录音威力的Hyperion盘形成对照的、更能欣赏到广大动态范围可能性的唱片,是尼古拉斯·哈农库特2004年12月在金色大厅录音的威尔第《安魂曲》(RCA 2CD 82876 61244 2.DISC15)。
在这场演奏中哈农库特相比歌剧化的壮丽,更加追求比较抑制的表现,这一点在曲目开头沉郁的弦乐中明确体现了出来。但为了让这种抑制真正起作用,就必须等到
在舒缓的拍子下地动山摇般的低音鼓以及在远方咆哮的铜管群所演奏的《末日经》了。同样由维也纳爱乐乐团在索菲大厅与弗里茨·莱纳录音的DECCA盘(421 608-2.绝版),原本也是以RCA厂标问世的,其扭曲而崩溃的《末日经》,与半个世纪后Teldec出身的迈克尔·布拉曼录音的这张哈农库特盘相比,真有隔世之感。不过,当你感受到莱纳&芝加哥交响乐团的《莱纳之声》和《天方夜谭》这样的RCA最佳录音,和哈农库特盘在逼真的音质上有着相似的性质,这时,你也一定会为历史的深邃感到轻微的目眩吧。
必听盘16入手难度 A
西贝柳斯:Luonnotar Orchestral Songs
索伊勒·伊索科斯基(女高音)
里夫·塞格斯坦(指挥)、
赫尔辛基爱乐乐团
(Ondine ODE1080-5)SACD/CD hybrid
※录音:2005年10月、赫尔辛基、芬兰大厅
令人不由得屏息的美。一个一个声音
令人感到水银般的密度
不过,哈农库特盘最大弱点就是独唱歌手,说起来这也是公开的秘密了。这里我想介绍一下管弦乐团伴奏歌曲中隐秘的宝石,也算是换换口味。索伊勒·伊索科斯基是在维也纳及伦敦的歌剧场中扮演元帅夫人的名花。2005年10月,她在祖国录制的里夫·塞格斯坦指挥、以赫尔辛基爱乐乐团为伴奏的《西贝柳斯歌曲集》(Ondine ODE1080-5.DISC16),是知名度并不太高的曲目,但根本就不是难以接近的音乐。
首先来听听中文标题《自然女神》的《Luonnotar》。在有厚度的管弦乐团前方,伊索科斯基化身3D音像浮现出来,仅仅这一点就足以令人信服这的确是非常了不起的SACD。但管弦乐团的质感让这种惊奇更进一步。精妙重叠的声音,如同很多树叶层层叠叠一般,那清淡而鲜明的描写,尤其是笼罩在烟霭中的管弦乐团的(而且一直非常明晰)美,简直令人不由得屏息。而且不知怎么回事,这声音每一个都让人感到水银般的密度,仔细一看封套上的说明文字,结果在录混音师一栏找到了Enno Maemets的大名。不愧是Maemets,果然非同一般。
必听盘17入手难度 A
格什温:F大调钢琴协奏曲、
蓝色狂想曲、etc
中松强恩(钢琴)
杰夫·泰吉克(指挥)、
罗切斯特爱乐乐团
(Harmonia Mundi USA HMU807441)SACD/CD Hybrid
※录音:2006年7月、罗切斯特、伊斯曼剧院
丰富的低音、厚重的音色、左右大幅扩展的声场
Harmonia Mundi USA似乎不再像从前那样热衷于SACD的发布了,这一点非常令人遗憾,不过钢琴家中松强恩2006年7月在传奇性的罗切斯特伊斯曼剧院录音的格什温作为SACD(Harmonia Mundi USAHMU807441.DISC17)留了下来,而且还比较容易入手,可以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收录的3曲都很不错,其中《F大调钢琴协奏曲》尤为重要。从曲子开头就能听到定音鼓和低音鼓的大对决,DSD录音若无其事地接受这种巨大的动态,在明了保持音场最深部清晰度的情况下将其搬运到听者跟前。而且,极其宽的声场,也是这份录音的特征之一。更加值得特别提到的是,音色丝毫也不过分明亮。
事实上,刚才指出的丰富低音、左右大幅扩展的声场、厚重的音色这3个要素,在美国、英国、德国等地,正是天生受欢迎声音的性质。换句话说,这张SACD不但但录音非常优秀,同时也是某种典型的声音样式通俗易懂的具现。但在日本,人们也许会因为它过于沉闷、低音过剩等理由而感到排斥,未必会受欢迎。当然,我也希望这只是杞人忧天。
必听盘18
入手难度 A
奏鸣曲的艺术
佩特里.伊沃宁(小提琴) &
凯文·菲茨杰拉德(钢琴)
(Yarlung Records 76721)
※录音:2008年6月、洛杉矶、阿尔弗雷德·纽曼大厅
用解剖学式的格调将细节一丝不漏全部收录。
妩媚的小提琴声音
向四面八方飞散
芬兰的小提琴手佩特里·伊沃宁在美国逗留期间,Yarlung Records为他录音和制作了两张专辑。其中一张专辑收录了巴赫的第一号无伴奏、弗兰克&勃拉姆斯第三号,还有一首现代曲,就是《奏鸣曲的艺术》(Yarlung 76721.DISC18)。
录混音师鲍勃·阿提亚在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纽曼音乐厅只用了1个真空管式立体声话筒AKG C24录下了小提琴和钢琴。伊沃宁对音色及清晰度进行着极其细腻的控制,而C24话筒以解剖学式的格调将其细节无论巨细一丝不漏全部收录了下来。而且由于动态的峰值也被直接收录下来,平均的电平相当低,也有中等程度的透视,对播放也有一定的解析度要求,如果是高端器材,可以听到妩媚的小提琴声音从空间中的一点出发向四面八方飞散。这份录音出自持业余的态度、对商业主义不屑一顾的制作者之手。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耿直的声音。
必听盘19入手难度 B
肖邦钢琴专辑/大森晶子(钢琴)
(Arumo AR11-011)
※录音:2010年11月、长野县、东御市文化会馆
◇仅限于Arumo录音工房直销。
购买请联系Fax:03-3941-0324
或e-mail:
丰富到令人屏息的钢琴的和弦。
处处皆有可所之处
在这种耿直上,大森晶子2010年11月的现场录音盘《肖邦钢琴专辑》(Arumo AR11-011.DISC19)也毫不逊色。大森是桐朋学园出身的钢琴家,师从江户弘子和蕾吉娜·斯曼捷延卡,现居长野县。
这张CD的耿直,不仅仅来自其不经过一般零售渠道、接近私作盘的性质。录混音师大村孝男对钢琴这种乐器的录音,有着毫不动摇的自信。因此第1曲的响板反射的乱舞、第2曲深沉的弱音、第3曲活灵活现的动态再现、第4曲毅然决然的持续低音……可以说处处皆有可所之处。同时,大厅声学上的脆弱也决不掩饰。大村的耿直同时也使他不肯选择均衡器处理等修正。这样的话倒是应该选择别的会场。CD的最后收入了将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的管弦乐团编曲为弦乐四重奏的室内乐版。弦乐器的立体性呈现也很精彩,与钢琴之间的和弦以一种令人屏息的丰富度定格于碟中。入手方法仅限邮购,但今天的日本人进行的录音竟然能好到这个地步,对于想要了解这一点的人来说,这点工夫还是值得付出的。
必听盘20入手难度 A
埃尔加:谜语变奏曲、etc
迈克尔·斯特恩(指挥)、
堪萨斯市立交响乐团
(Reference Recordings RR129SACD)SACD/CD Hybrid
※录音:2011年5月、密苏里、Community of Christ Auditorium
现代特征集于一身的
壮丽SACD
第20张是基思·O·约翰逊的近作。作为现代的代表性录音混音师,他的碟竟然只能选择一张,总觉得有点说不过去,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迈克尔·斯特恩(艾萨克·斯特恩之子)与堪萨斯市立交响乐团于2011年5月录音的Elgar《谜语变奏曲》(Reference Recordings RR129SACD.DISC20),其特征首先就是大到无法形容的动态范围。而且在较低的基本电平上,到了高潮,大音量的铜管、打击乐及管风琴叠在一起,播放对功率有很高的要求。如果不能满足这个要求,由于大厅的声学特性极其活跃,而且就约翰逊的录音来说会显得透视稍远,结果只能导致残响过多、半生不熟的结果。但若是具备充分功率和分析力的高端器材,如同封套上的照片所示,从以指挥台为中心呈放射状扩散的管弦乐团出发,充满色彩的音响挟地动山摇之势而来。管弦乐团那庞大的整体与细节的平衡也堪称绝妙,每当独奏乐器浮现时,其表情之丰富令人不由得露出微笑。这正是将此前所述的所有数字录音的现代特征集于一身的波澜壮阔的SACD,非常适合作为必听20张CD的压轴大戏。
到现在为止,我已经介绍完了所有的碟。如果给我的条件有所变化,CD的面孔恐怕也会为之一变,不过我觉得自己应该还是提出了具有最大公约数性质的20张吧。
并不是说CD的声音不好。只是声音不好的CD很多。为了写这篇文章,我集中重听了数十张CD,我注意到很多优秀的录音自身反映了各自的时代,让我的胸口再一次发热。在20张中拥有5张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听得越多,越是会情不自禁地产生某种与之前相比的变化。这20张我就是带着这样的自负来选出的。
数字时代的优秀录音不为人知的必听盘20选以入手难度等级划分的唱片一览A 级
1 德彪西.拉威尔:四重奏/克利夫兰四重奏(Telarc CD80111)
2 俄罗斯素描/大卫·歆曼、巴尔的摩交响乐团(Telarc CD80378)
3 拉赫玛尼诺夫:交响舞曲/尤里·泰米卡洛夫、圣彼得堡爱乐乐团(RCA 09026-62710-2)
4 霍尔斯特:行星组曲/彼得·塞克斯(Raven OAR380)
5 普罗科菲耶夫:小提琴第1协奏曲、第2/特迪·帕帕费拉米、安东尼·威特指挥波兰国立广播交响乐团 (NAXOS8.553494)
6 威尔第:安魂弥撒/尼古拉斯·哈农库特、维也纳爱乐(RCA 2CD 82876 61244 2)
7 西贝柳斯:Luonnotar Orchestral Songs/索伊勒·伊索科斯基(Ondine ODE1080-5)
8 格什温:F大调钢琴协奏曲、蓝色狂想曲/ 中松强恩(Harmonia Mundi USA HMU807441)
9 奏鸣曲的艺术/佩特里.伊沃宁、凯文·菲茨杰拉德(Yarlung Records 76721)
10 埃尔加:谜语变奏曲/迈克尔·斯特恩、堪萨斯市立交响乐团(Reference Recordings RR129SACD)
B 级
11 瓦格纳 2/杰拉德·施瓦茨、西雅图交响乐团(Delos D/CD3053)
12 柴可夫斯基:曼弗雷德交响曲/里卡多·夏伊指挥阿姆斯特丹王家音乐厅管弦乐团(London/Polydor F32L20264)
13 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詹姆斯·博伊克(Performance Recordings PR7CD)
14 德彪西、福莱、拉威尔:钢琴三重奏/ 弗罗列斯坦三重奏(Hyperion SACDA67114)
15 肖邦钢琴专辑/大森晶子(Arumo AR11-011)
C级
16 马勒:第1交响曲《巨人》/克劳迪奥·阿巴多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Deutsche Grammophon/Polydor F35G50034)
17 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朱丽叶》组曲第1号/组曲第2号选/里卡多·穆蒂指挥费城交响乐团(EMI/东芝EMI CC38-3025)
18 格里格/拉赫玛尼诺夫:交响舞曲/爱德华多·马塔指挥达拉斯交响乐团(PROARTE/Victor VICC28)
19 J.S.巴赫:安娜·玛德莲娜·巴赫的钢琴笔记/尼古拉斯·麦克吉根(Harmonia Mundi France HMU907042)
20 美酒, 妇人 & 欢歌/加拿大室内乐团(CBC RecordsSMCD5164)
※入手难度的类目区分如下。A级是比较容易入手的,在2014年8月上旬时,大型进口唱片店及网站有新品在库或可处理订单。B级没有库存但可接受订购,或已成为绝版但仍有流通库存,或在二手唱片店有较多流通。只能邮购的唱片也算作B级。C级是一般认为入手非常困难但笔者无论如何都想要介绍的,在店面也很少见到。不过,各级的类目区分说到底只是一种大致估计,A级也有库存为0的可能性,B级中可能也有唱片还有库存。归根结底只是作为一种相对的评价标准归入不同的顶级。此外,唱片上的表记及名称即使与现在不同,在本稿中还是采用该唱片上的记载。(全文完)
本文发表于STEREO SOUND中文版第192号